63岁范蠡听闻西施沉江后随即遁亡,越王勾践:他不逃,与文种同死

春秋末期,越国真的是个充满神奇故事的地方。这个国家特别坚韧,打起仗来勇猛无比,而且出了很多了不起的人物。不论是越王、大将军,还是普通民间的女子,都不是一般人。说到吴越互相争斗那会儿,像勾践、文种、西施、郑旦这些人,都在春秋战国那段历史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 范蠡,被誉为“南阳五圣”之一,在越国众多人才里,他的名声最为响亮。他虽然主要是管理朝政的大臣,很少涉足军事,但却主动要求跟着勾践去吴国做奴隶,帮助他打败吴国,成就霸业。就像秦国宰相李斯说的:“他忠心耿耿地侍奉君主,聪明机智地保全自己,千百年来...


春秋末期,越国真的是个充满神奇故事的地方。这个国家特别坚韧,打起仗来勇猛无比,而且出了很多了不起的人物。不论是越王、大将军,还是普通民间的女子,都不是一般人。说到吴越互相争斗那会儿,像勾践、文种、西施、郑旦这些人,都在春秋战国那段历史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范蠡,被誉为“南阳五圣”之一,在越国众多人才里,他的名声最为响亮。他虽然主要是管理朝政的大臣,很少涉足军事,但却主动要求跟着勾践去吴国做奴隶,帮助他打败吴国,成就霸业。就像秦国宰相李斯说的:“他忠心耿耿地侍奉君主,聪明机智地保全自己,千百年来,谁能比得上他?”这里说的“他”,指的就是范蠡。后来,范蠡的地位更是不得了,成了武庙六十四将里的头一号人物,老百姓还尊他为“文财神”,他的名字被世代传颂。

范蠡,一个能屈能伸的传奇人物。他不怕受辱,更懂得在困境中隐忍。范蠡的一生,充满了智慧与谋略,他深知何时该低头,何时该奋起。面对困难和挑战,他从不轻易言败,而是选择默默承受,积攒力量,等待时机。他的这种忍辱包羞的精神,让他在逆境中不断成长,最终成就了一番伟业。范蠡用自己的行动证明,真正的强者,不仅要有过人的才智和勇气,更要有在困境中保持冷静、隐忍不发的毅力。他的故事告诉我们,人生路上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,但只要我们能够像范蠡一样,保持一颗坚韧不拔的心,勇于面对,敢于承受,就一定能够迎来属于自己的辉煌时刻。

范蠡,他是来自楚国宛城三户地方的人,说起来还是春秋时晋国六卿中范氏一族的远方亲戚,只不过后来家族落魄,流落到了外面。

范蠡小时候家里穷,日子过得紧巴巴的。但他特别爱学习,啥都知道点儿,是个心怀大志的小伙子。等他长大成人后,楚灵王熊围整天瞎胡闹,不务正业,还老欺负老百姓,这让范蠡心里头很不舒服。于是,他就不再像以前那样精明能干了,反而装疯卖傻,自个儿堕落起来,就是为了躲开楚国那些当官的选拔提拔。

公元前516年那会儿,宛城县的头头文种,找上了大名鼎鼎的范蠡。俩人一见面就特别投缘,聊得热火朝天,就像老相识一样亲热。说起来,文种心里头也早就对楚国的国君不满了。他觉得楚国看着挺强大,其实内里空虚,地方虽大,但打起仗来可不咋地。晋国和吴国都盯着楚国呢,特别是阖闾、伍子胥、孙武这些人,天天练兵,就想着怎么把楚国给灭了。可楚国的国君熊围呢,不但不加强防备,还欺负老实人,把忠臣都给赶走了,搞得老百姓都怨声载道,楚国也越来越虚弱了。

因为范蠡在楚国没法施展才华,所以他决定离开,转而去越国寻找新机会。文种呢,在范蠡的劝说下,也放下了官职和财富,跑到江南去了。

那时候,越国位置偏远,老百姓没啥文化,生产东西也不行,老是被隔壁的吴国欺负。后来,范蠡和文种来了,越王允常高兴得不得了。他直接封他俩为上大夫,让他们带着越国人搞建设、练兵马。从那以后,越国是一天比一天强,最后也加入了跟楚国、吴国争地盘的大军里。

不过,允常去世后,接班的勾践对范蠡和文种这两位大臣没啥好感。他俩提的建议,勾践根本不当回事儿,听过就忘。到了公元前494年,勾践在槜李之战中使了个巧劲儿,打败了吴军,还干掉了吴王阖闾。这一胜,勾践就飘了,大放厥词:“阖闾一死,吴国没啥可怕的。”从这以后,他更瞧不上范蠡了,觉得这家伙就是个书呆子,没啥用,干脆离他远远的。

但是,敌人并不会因为勾践的狂妄自大就变得胆小怕事。在吴国,人们心里都憋着复仇的火,尤其是夫差和伍子胥,他们对越国的恨意最深。可真正把越国推向危险边缘的,却是勾践自己。他自认为越国天下无敌,整天得意洋洋,不加强军事准备,还对吴国放松了防备。

没多久,勾践就收到了风声,说夫差和伍子胥正磨刀霍霍,打算攻打越国。他一听,心里乐开了花,觉得这是个好机会,能先下手为强,带着大军直扑吴国,妄图再创槜李之战的荣光。可就在这时,范蠡的一番话,就像一盆凉水,直接从勾践头上浇了下来。范蠡说:

战争这事儿,真的挺不地道的,往往是两国之间实在没办法了才走的路。咱们不能没事找事,去攻打根本打不过的敌人,那样一来,咱们自己的日子可就难过了。

然而,狂妄自满的勾践并没有采纳范蠡的建议。到了公元前493年,勾践执意率兵攻打吴国,一头扎进了夫差和伍子胥布下的陷阱。在夫椒那场大战里,勾践的军队损失惨重,他自己也是狼狈逃跑,只能退守到会稽山。到了那儿,越军更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,国家眼看着就要灭亡,一切都发生在几天之内。

从那以后,勾践这个不太擅长冷静分析的人,终于意识到了范蠡的关键作用。他放下了自己的架子,诚恳地向范蠡求教。在那个春秋战国混乱的时代,礼制崩塌,战乱不断,南方的吴、楚、越三个国家,明智的君王往往更偏向于直接表达情绪和采取强硬手段。他们不像中原人那么看重“面子”,但却有着有仇必报的复仇心理。所以,范蠡很轻易地就说服了勾践去吴国做奴隶。

范蠡劝勾践去吴国当奴隶,这可不是他一时冲动,而是他想了好久的结果。在那个时代,受中原文化影响小的国家,往往能在难关里逆袭打败强敌,就像吴国打败楚国,越国又打败吴国那样。吴国一强起来,中原人就纷纷搬过去,以前的野蛮和落后就少见了,都变成了文明礼貌但怕死不顾道义的风气。最关键的是,对范蠡来说,勾践受的这些屈辱,正好是他大显身手,建立非凡功业的好时机。

不过,吴国和越国一样,内部也有许多能臣贤士。伍子胥就是其中一个,他对夫差放纵勾践的行为感到不满,屡次上书请求彻底消灭勾践,永除后患。但文种和诸暨郢通过手段买通了夫差的宠臣伯嚭,这让夫差完全忽略了伍子胥的建议。就像勾践多年来一直小看夫差那样,现在的夫差也根本没把勾践放在眼里。

虽然勾践暂时捡回了一条命,但他可是越国的一国之君,性格又狡猾阴狠。所以,伍子胥一直紧紧盯着他,从不敢有半点放松。在勾践当奴隶的那些年里,同在吴国为奴的范蠡真是费尽了心思。和那些不懂世事的“高人”不一样,范蠡从小吃苦长大,见惯了世态炎凉,对夫差和伍子胥的心思摸得一清二楚。他做事特别小心,拿捏好分寸,和勾践一起演了三年的“惨戏”,最后终于让夫差和伯嚭信以为真了。

那位上将军,手段相当狠辣。

公元前490年那会儿,晋国的范家因为内部争斗,整个家族几乎毁了,范蠡他们那一支损失惨重。但好在,远在南方还有范家的另一脉,他们开始慢慢壮大起来。范蠡和勾践,在吴国做了三年奴隶,心里憋着一股气,终于瞅准机会,离开了吴国,往自己国家赶。

那时候,吴国可算得上是赫赫有名的大国,夫差和伯嚭两人频繁地往北征战,争夺霸主地位,压根儿没把越国当回事儿。为了彻底让吴王夫差放松警惕,范蠡一回到越国,没过多久,又摇身一变成了外交使者,再次踏进吴国的地界,等于把自己当成了“抵押品”。有意思的是,夫差对范蠡的为人处世、本事才干那是相当看好,多次想把他拉进吴国的阵营,但范蠡就是不买账,一直都没答应。

没过多久,夫差这个“心慈手软”的家伙,居然把范蠡给放回了越国。在他看来,勾践和范蠡已经成了他的“小跟班”,对他言听计从。既然没打算杀他们,那就干脆大方点,把人放回去,也好显示自己的宽容大度,拉拢人心。

但是,夫差的好意并没有换来好的结果。在那个充满险恶用心的年代,像农夫救蛇反被咬的事经常发生。范蠡回到勾践那儿,就给他筹划了一系列对付夫差的办法。他鼓励农耕,重视粮食储备,还偷偷训练军队。勾践把国家的经济民生大事都交给了文种,而把最关键的军事大权,交给了范蠡。

老话说得好:“很多时候,堡垒都是从里面被攻破的。”范蠡心里明白,就凭越国当前的国力和军力,想在短短几十年里追上吴国,再把它打败,那简直是白日做梦。所以,范蠡决定从内部瓦解吴国。他跑到民间去,在苎萝山的浣纱溪边找到了大美女西施,还有另一位美女郑旦,然后把她们一起送到了吴国。

“美人计”这招实在是太过显眼,但又真的很难让人不上钩。西施到了吴国后,啥都不用忙活,光靠她那美得不像话的模样,就足以把夫差迷得神魂颠倒,乱了方寸。夫差在后宫待的时间越久,他和吴国那些大臣们的交流就越来越少。以前那份清醒和聪明,在美人面前,也慢慢的不见了踪影。

这时候,范蠡也正在忙着想办法让夫差上钩呢。为了让夫差觉得越国是真的臣服了,范蠡在修补城墙的时候,故意把对着吴国的那面给拆了,这就是在向夫差低头认输。还有啊,碰到饥荒那阵子,范蠡又厚着脸皮跑去找吴国借粮食,明摆着就是告诉夫差,越国穷得连粮食都没剩多少了。

果然没错,修完城墙、借到粮食后,夫差就完全不把越国放在眼里了。他一门心思扑在攻打北方的齐国上,放着大事不管,光想着靠武力称霸。这时候呢,勾践正带着范蠡、文种在越国埋头苦干,他们天天想着怎么让国家更强大,最终目标就是灭掉吴国。

公元前484年那会儿,夫差这家伙,滥用武力,不远千里跑到北方去攻打齐国。伍子胥呢,一个劲儿地劝他别这样,可夫差愣是一句也听不进去。更过分的是,他还听了伯嚭的瞎话,硬逼着伍子胥自杀了。伍子胥一死,越王勾践可就不客气了,他再也憋不住伐吴的念头,立马开始整顿兵马,打算趁这个机会找吴国报仇。

但就在紧要关头,范蠡站了出来,拦下了勾践想要出兵的念头。他觉得,虽然伍子胥已经不在,但阖闾和孙武打下的吴军底子还在,现在的越军要是跟吴军硬碰硬,那简直就是拿鸡蛋碰石头。范蠡不光阻止了勾践攻打吴国的念头,还劝他去吴国,低三下四地给夫差贺喜,好让夫差更加放松警惕。

过了两年,那个一心想争霸天下的夫差,又领着吴国的精兵强将,气势汹汹地往北边去了,还在黄池那里搞了个诸侯大会。那时候,吴国的厉害士兵全出去了,家里头剩下的都是些老弱病残。勾践呢,他又问范蠡,说现在能不能去打吴国。这回,他终于听到了自己想听的话。

那年夏天,范蠡带着五万大军,作为越国的上将军,直接冲进了吴国的中心地带。但没想到,他们和勾践都小瞧了吴国的实力。就算越军都是精挑细选的勇士,面对吴国的守军,突袭行动也没占到啥大便宜。原本想打个速战速决,结果却拖成了拉锯战。

得说说这事儿,夫差那时候正忙着在黄池会盟呢,一听勾践在背后给吴国来了一刀,他居然没急着调兵回去帮忙,反而把跑来报信的小兵给杀了。夫差一门心思扑在和晋定公姬午抢盟主宝座上,差点儿惹得晋国的大夫赵鞅火冒三丈,要带兵去攻打吴国。

过了好几个月,范蠡好不容易突破了吴军的防线,成功斩杀了吴国的太子友。这时候,夫差才恍然大悟,赶紧带着军队往回赶。不过,夫差撤军可不是要和范蠡硬碰硬,他打的是趁火打劫的主意,想一举灭了宋国,好洗刷自己失去霸主地位的耻辱。

很明显,黄池会盟没能成功,这让夫差特别受挫,他多年的争霸心愿直接泡汤了。年纪又大,身体也不好的他,完全没了以前的拼劲儿。到了秋冬换季的时候,心情郁闷的夫差才回到吴国。一看到到处被破坏的国家,还有那些累得不行的士兵,他一点想打仗的念头都没有了。于是,他赶紧跟勾践签了和约,然后就躲进享乐的世界里,想用这种方式来逃避现实。

那时候,夫差已经自暴自弃,但吴军上下却仍然士气高涨。范蠡这人老于世故,心里明白硬碰硬不是吴军精锐的对手,于是他效仿孙武偷袭楚国的策略,不停地骚扰吴国的边境,抢夺他们的粮食。碰到吴国闹饥荒那年,范蠡更是把粮食都煮熟了,送给吴国,害得吴国人一点粮食都没剩下,饿死的人特别多。

在接下来的九年时间里,范蠡不停地跟吴国打仗,一点点的小胜利慢慢累积成了大胜。夫差呢,他把国家大事全丢给了伯嚭,结果吴国的士兵们越来越不信任他了。这些士兵们,一开始还硬撑着抵抗,后来就开始逃跑,甚至直接投降。这样一来,吴国好几十年攒下来的军事实力,大打折扣,弱了好多。

公元前475年那会儿,吴国处境特别艰难,里里外外都是问题。范蠡又一次带兵打进了吴国。他用的法子很巧妙,就是围着姑苏城,但不急着攻打,把夫差给困得死死的,动都动不了。后来吴军实在打不过了,想投降,可范蠡这时候可不客气,硬是让夫差自己了断了。

偷偷逃跑溜走。

打败吴国后,范蠡亲自带着强大的军队过了淮水,一路北上到了齐国和晋国边境,让中原那些国家吓得赶紧派人来求和。从范蠡跟着勾践开始,二十多年啊,他们终于完成了勾践的心愿,打败了夫差,让吴国消失了,还帮越国坐上了春秋霸主的宝座。范蠡呢,在攻打吴国的过程中,也让自己在历史上出了大名。就像汉朝末年那个军阀袁绍,他就特别佩服范蠡,说过:“齐桓公没有管仲就霸不了业,勾践没有范蠡国都保不住。”这说明,范蠡的智慧和计谋,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。

但是,到了姑苏的勾践,却把臣子的功劳抛到了脑后,一步步变成了那种爱猜忌、好杀戮的君主。西施,那个为越国立下大功的女子,在夫差自尽没多久,就被勾践下令扔进了江里,冤枉地丢了性命。范蠡和文种呢,也是天天被猜忌,在越国活得是提心吊胆,处境非常危险。

回到越国,范蠡头一个就跟勾践说,自己想要走人。可勾践的回答,让范蠡心里直打鼓。勾践心里憋着劲儿要争天下呢,范蠡这一走,不就等于给对手添砖加瓦了嘛。要是他跑到齐国、晋国那边去了,越国想当老大的梦,可就彻底泡汤了。

公元前473年的一个夜晚,天上没月亮,风也挺大,63岁的范蠡默默地打包好东西,坐上船就悄悄跑了。勾践听说范蠡走了,心里头那个火啊,硬是给压了下去。他为没能留住范蠡而感到头疼,更生气的是他居然跑到别的国家去了。

在越国那会儿,勾践没逮住范蠡,但他手头还有文种这个能人。四十多年里,文种为越国忙前忙后,啥事儿都管,硬是把越国从穷得叮当响、啥也不是的状态,带到了昌盛发达的境地,他的功劳大得很。可话说回来,勾践这人吧,能跟你一起吃苦,但享福的时候就不一定带你玩了。就算文种听了范蠡的话,躲得远远的,朝政啥的都不沾边,最后还是被逼得走上了绝路,自个儿了断了。

文种去世那会儿,范蠡刚好走没多久。所以说,要是范蠡没早点看透,勾践肯定会让他和文种一起遭殃,同归于尽。

得说说范蠡的成功,真的得感谢他的老师计然。计然是老子的大弟子,特别擅长道家的顺其自然那一套,他给范蠡在越国出的主意,就是让国家先隐藏实力,慢慢积蓄力量。而且啊,计然不只是道家高手,他还是春秋时期很有名的智囊。就像战国时候的鬼谷子那样,计然也是才华横溢,计谋多得让人猜不透。所以,范蠡才能在越国大展拳脚,最后打败强大的吴国,成为诸侯中的霸主。

范蠡到了晚年,依然受着计然的帮助。这位理财高手,跟汉武帝时的桑弘羊一样有名,他把自己一生的算术技巧都教给了范蠡。就这样,范蠡在齐国隐居时,很快就赚了大钱,成了超级富豪,大家都叫他“陶朱公”。

秦国大官李斯聊起范蠡时,感慨地说:“他对君王忠心耿耿,又聪明地保全了自己,千百年来,谁能比得上他?”这说明,就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没过多久,还有很多人羡慕范蠡的自在和聪明。但就像李斯讲的,能像范蠡那样在关键时刻抽身而退的人,又有多少呢!



相关资讯